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9:51 点击次数:86
图片
两性关系是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,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于此话题都有不同的看法。
过年期间,“不婚主义的小姨给孩子们发红包”的词条一度冲上了热搜。
视频中的小姨化着艳丽明朗的妆容,穿着一身酒红色大衣,面带微笑地给晚辈们发红包。
图片
很多网友表示非常羡慕这样的状态,还有网友评论道“正是选择不结婚才会有这份优雅”。
与视频中的小姨类似,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赞同不婚、独居,中国的单身浪潮也正在这一波“都市丽人”中兴起。
例如,来自北京互联网大厂的85后女性小何在采访中表示:“我没有被催婚的压力,身边的80后女性有一半都还没结婚。”
但是她们真的非常排斥婚姻吗?在小何“大女主”形象的背后,她也吐露了自己的一些烦恼:
“自己一个人的北漂生活,不确定因素很多,每次生病了都只能自己扛着。有时候确实也想找个伴侣。”
但碍于小何工作节奏快,自身也优秀,很难找到与自己同频的另一半。
图片
人本质上还是会对亲密关系有所向往的。
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(Hierarchy of Needs)中指出,人需要满足生理、安全、归属和爱等需求。
因此,人们难免会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、有意义的情感联系,从而满足归属和爱等需求。
那么,对于女人而言,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最需要男人呢?心理学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:
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
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·埃里克森(Erik Erikson)认为,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,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冲突或危机。
他按照年龄将这八个阶段划分开来,并且埃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人在上一个阶段的心理冲突没有解决,那么就会停滞在上一阶段,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扰。
这八个阶段分别是:
1、婴儿期(0~1.5岁):心理冲突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。
2、儿童早期(1.5~3岁):心理冲突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。
3、学前期(3~6岁):心理冲突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。
4、学龄期(6~12岁):心理冲突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。
5、青春期(12~18岁):心理冲突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。
6、成年早期(18~25岁):心理冲突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。
7、成年期(25~65岁):心理冲突为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。
8、成熟期(65岁以上):心理冲突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。
相信大家通过上表也能看出,在“成年早期(18~25岁)”的女性在心理层面上可能对男性的需求较为突出。
图片
在这一阶段,个体面临着建立亲密感与避免孤独感的重要发展任务。如果个体在此阶段无法成功建立亲密关系,可能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之中。
这种孤独感可能源于多种原因,如自我认知的不确定、社交技能的缺乏、过往情感经历的创伤等。
长期的孤独感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障碍。
相信很多读者对这个时期的情感方面经历也会产生共鸣,这个时候往往是刚脱离青少年阶段步入较为独立的大学生活,或者是刚刚进入社会开始工作。
自己原本的生活圈子也产生了很大变化,来到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,因此特别期待建立新的亲密关系。
对于女性而言,在这个阶段会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而感受到对于异性的需求:
图片
1、心理发展需求:
在这一阶段,女性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,面临着自我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双重挑战。她们渴望建立稳定的感情关系,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。
2、社会角色变化:
随着年龄的增长,女性开始进入职场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,这些变化使她们更加需要男性的陪伴和支持,以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。
3、生理和心理变化:
成年早期的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渐成熟,对异性的吸引力和需求也更为强烈。她们希望通过与男性的交往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性需求。
因此,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来看,成年早期的女性可能在心理层面上对男性的需求较为突出。
依恋理论
英国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,他认为,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对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。
例如,如果个体的早期依恋经验是安全、稳定的,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更可能维持稳定的、健康的亲密关系。
相反,如果孩子早期与父母形成了回避、焦虑的依恋模式,那么在个体成年后,则容易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或不安,
但仍可能因内心对爱的渴望而表现出对异性的强烈需求。
图片
而“成年早期”的女性可能对男性有较为突出的心理需求,因为这一阶段涉及从独立到建立深层次亲密关系的过渡。
对于女性而言,她们通常在这个阶段通常面临个人成长、职业发展和社会角色定位的挑战。
如果女性在这个时期能与喜欢的异性形成安全、稳定的依恋模式,这有利于她们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充分的安全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